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医疗健康服务才是巨头们真正的目标。
11月1日,谷歌宣布收购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出价达21亿美元。消息发布后,谷歌和Fitbit的股价皆有上涨,Fitbit股价一度大涨30%。可见业内对此次收购的看好。
Fitbit是个人可穿戴设备的开拓者,但是随着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巨头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股价从最高50美元跌到5美元。面对这些挑战,Fitbit期望依靠手中的专利和数据成为服务提供商,避开竞争激烈的硬件市场。值得一提的是,Fitbit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持有200多族的基础专利。
至此,谷歌、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索尼等等巨头都已完成对可穿戴设备的布局,微软、IBM、高通早已在该领域都布局了大量的专利。但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产品还是智能手环、手表之类的,功能主要计步、测量部分身体参数等。显然巨头如此重视可穿戴设备,看重的肯定不是这点市场。
实际上从对巨头们的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专利进行分析可知,大家都殊途同归,共同的目标是可穿戴智能医疗健康业务。
早就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有企业发明了能够监测身体参数的马桶、床、台盆等家用设备,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设备上的传感器来监测身体的参数。科学和产业界很早就有设想,做出时刻监测人体健康情况的设备,因为很多的疾病早期就有征兆,及时发现和治疗能够大幅度避免意外,延长人类寿命。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整体的架构大体上是这样的:人们通过可穿戴的设备时刻监测身体的各种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心跳等,家用设备也能时刻检测使用者的数据,这些数据最后发送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全面评估用户的身体情况。而且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疗监护设备、超声检测设备等安全性较高的医用设施也进入到家庭,用户可以随时在家里给自己进行超声检查,这些数据也就共同发送到信息中心存储和分析,甚至与医院的数据进行整合。
当前的通信和AI技术已经足以完成相当一部分任务。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能力,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医疗健康服务才是巨头们真正的目标。这一点从几个企业的专利数据也可以看出来,高通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大量布局移动医疗领域的专利,IBM、微软当然也不甘落后,在可穿戴、移动医疗方向申请了几百件专利。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已经推出众多的相关产品,不在话下。
可穿戴医疗健康业务是未来科技重要增长点,谷歌当然不能放过,尤其谷歌自身掌握了安卓应用,在AI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些都与可穿戴智能医疗的需求非常切合的。谷歌收购Fitbit后,只是补充了在可穿戴传感端的短板,谷歌在可穿戴医疗方向上的脚步显然不止如此。
实际上传统的医疗设备提供商比如飞利浦也在大力投入可穿戴医疗领域,专利数据也显示各大传统医疗设备提供商也在将自己设备数字化、便携化,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在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谷歌、苹果、三星、微软、高通、IBM、索尼、飞利浦等巨头都在进行大量的专利布局和储备,打造自己的生态。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上下游企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