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决定,主要从简化重组上市认定标准等五方面优化重组上市监管制度。《办法》明确,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其他资产不得在创业板实施重组上市交易。
笔者认为,有条件放开创业板借壳,对于疏通创业板融资渠道、引导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下,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是改革的大方向。如何更大限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作为上市途径之一,借壳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引导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开借壳实际也是一种放权市场的做法。
创业板成立10年,虽成就颇丰,但自2015年以来整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没有借壳的途径使不少公司挣扎在“保壳”线上,无心主业。此外,因欠缺相应机制,实际上变相为“保壳借壳”的寻租提供土壤,至今已出现一些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件。因此,放权也代表给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综合来看,放开借壳对于市场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一,便于相关产业,即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进行融资,为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助力;其二,有利监管政策出台,由于仅放开数家,监管压力明显减小,给了监管部门更多设计、调整政策的时间;其三,扭正市场投资理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借壳上市成了投机分子的天堂,信息优势者赚到盆满钵满,而此次有条件放开在“炒壳”上一定会给予严格限制,使投资回归理性;其四,减少为“保壳借壳”出现的寻租现象。当然也有人担心放开借壳限制将导致内幕交易、股指扭曲、阻碍退市等现象,笔者认为这并非说市场存在问题,而是配套制度缺位所导致。
不过,另有观点提出放开重组对于当前市场格局不利,且是鼓励“炒壳”。笔者认为,对于第一个问题,短期而言,更多影响应该是在边缘公司,放开借壳让挣扎在“生死线”的企业有了希望,可以尽可能寻求实体企业进行重组,从而引发的市场变化是部分企业业绩的回升,继而反映为整体市值提升,其次才是市场格局的变化。开放并购重组给了企业做大做强更加便捷的道路,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自由市场的最终走向一定是从分散走向集中,但这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就目前创业板而言,同质性强,实力差距大,未来存在弱肉强食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必过分担心,“炒壳”现象出现的原因来源于“借壳”过程中信息的复杂性,各方掌握不同的信息资源,投资者与其说是“炒壳”,不如说是“赌博”,谁的信息准、谁的信息快就赚,或者谁早出,谁就赚。而此次放开借壳,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较小,一方面是开放产业并不多,投机市场不大;另一方面是监管一定更严,其最大体现必然是在信息监管上,避免内外部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投机投资的比例。
可以想见,开放借壳一定和严监管并行,加上有之前主板市场的经验,执法部门断然不会走老路。同时,作为回应市场需求,引导产业升级的尝试,此次放开借壳不会让市场不良行为阻碍改革的进程。再者,未来创业板也将迎来注册制,在更加健全、严格的信息体制下,将推动创业板朝着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