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世界发展,科技改变人类生活。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卫生健康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医疗健康服务也从过去深度依赖医生行医诊疗经验,改变为医生诊疗经验为主、科技创新为辅的共驱服务模式。
在此背景下,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除鼓励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外,《意见》还特别提出要“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
2019年3月5日,医疗服务权威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文件,3月21日又举行发布会,向公众介绍信息化质控与智慧医院建设工作等有关情况。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医院信息化进程,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是当下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也为像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以新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的市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由美国卡内基梅隆(CMU)计算机学院博士邓侃先生和其团队创办的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数医达”)于2015年9月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成立,成立伊始便获得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大数医达的创业方向从其公司使命中可以看出——成为中国第一的AI智能医疗大数据健康企业。
图:大数医达创始人兼CEO邓侃博士
邓侃博士在接受采访时,用三个“赋能”表达了大数医达的未来医疗路线图。第一,要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医院赋能,让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变得更加简洁、智能、高效,让医院从一个公共卫生事业服务提供方升级为引领社会医疗健康产业向价值导向服务转变的主导性力量。
第二,不论科技如何发展,医生永远是看病诊疗的核心。大数医达要给医生赋能,把医生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医生配备一套智能医生助手,让医生专注于疾病的剖析和治疗方案的比较,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对于工作在三甲医院和地方基层等不同背景的医生,大数医达能够分别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大数医达的产品在不同场景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三,要给来医院看病的患者赋能,大数医达智慧医疗让患者在诊前就能大概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方便找到医院,快速挂上号,能给医生的问诊提供准确的描述,让医患之间第一次平等地交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愿景。
在创业之前,邓侃博士曾在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和百度公司长期担任技术部门负责人,一直从事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是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标准的提出者。其导师CMU计算机学院院长Andrew Moore是国际互联网领域公认的技术专家,现任谷歌云AI最高负责人。
作为一名技术极客,邓侃博士认为“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他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三甲医院好医生的“产能”,使更多患者受益。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大数医达的技术团队在总团队人数中占比70%,且大多来自百度、阿里等知名互联企业甚至是海外机构,在自然语言识别、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多源异构医疗数据的自动化处理等领域均有核心技术储备。
图:大数医达核心技术
NLP病历结构化、中文医学知识图谱、临床导航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分布式数据处理服务、分布式全文检索引擎、微服务软件架构技术、ETL数据抽取系统、离线任务调度系统等大数据技术让大数医达成为智慧医疗领域的佼佼者。
此外,专业医学团队为大数医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医学支持。这支医学团队由三甲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构成,为构建医疗知识图谱、临床病例数据标注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决策、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智能自助问诊等产品开发打造高品质数据基础。大数医达的研发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研究专家的临床诊疗路径,使用机器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技术用以模拟和复制专家诊疗全过程,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做病例搜索引擎、进行病例结构化,共处理6.7亿份病例,形成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医学知识图谱。
当前,大数医达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做支撑,在智慧卫健委、智慧医院、智慧基层、智慧全民健康等四个领域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智慧卫健委”建设上,大数医达先对数据智能提取,再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最后对数据做结构化处理和数据分布式存储。在此业务上,汇集10189家医院的1.1亿人次就诊患者和3亿份电子病历的江苏省医疗大数据平台运行,背后正是大数医达的关键技术。大数医达承建的智慧大数据应用平台支持TB级病历搜索、健康全景视图、智能辅助诊疗、检验检查报告查询、体检报告查询等高级功能。
图:智慧卫健委产品演示平台
在“智慧医院”业务上,2016年,大数医达应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支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后者最终实现了院内跨系统跨病历数据的互联互通,学科智能临床路径建设,医联体内下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生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诊断等一系列突破。这标志着大数医达让AI成功落地医疗。这之后,大数医达还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多个科室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套基于AI的科研平台。能够快速对科研入组病历进行搜索查询,AI自动标注字段信息,节省病历检索时间和标注时间,还能实时分配和跟进团队工作进程,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在建设“智慧基层”上,大数医达根据西藏曲水现实情况,将曲水县医生工作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升级,为曲水县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云his系统,内置中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帮助曲水县医生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智慧全民健康”领域,最为典型的合作案例是大数医达与上海万达健康云牵手,合作帮助医院建立智能问诊和智能分诊AI移动应用。项目首月上线后,客户总量156万人,平均日活数超过1万+,有效帮助用户提高挂号正确率80%。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早在2014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就围绕智慧医疗、医药行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为智慧医疗的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在政策的助力下、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新技术发展的铺垫下,智慧医疗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专注智慧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大数医达未来可期。
了解更多大数医达的相关内容,请看希鸥网与创始人邓侃博士的QA问答:
希鸥网:为什么选择在医疗领域创业?
邓侃博士:首先,患者症状表现、治疗手法等医学知识多是梳理好的标准内容,而且知识点有限,并非漫无边际。其次,技术高超的医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层比较缺乏,如果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复制”创造优质医生资源,就能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第三,很多医学知识随着老专家的离世极有可能会中断,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承,甚至可以进行优化。
希鸥网:大数医达更关注解决院内问题还是院外问题?
邓侃博士:患者治病分为诊前、诊中、诊后三个过程。诊前主要是导诊和分诊工作,就是让患者大概知道是什么病,应该找谁去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预问诊平台,可以告诉患者去哪里看病更合适。另外,患者在“第二诊疗意见”上也有刚性需求,即希望听取多方医生意见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诊后,患者对康复过程的持续了解,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技术角度看,诊前、诊中、诊后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必要分开对待。
希鸥网:请介绍一下大数医达的团队情况?
邓侃博士:大数医达公司70%都是工程师。医疗行业是非常典型的to B行业,早有很多优秀的厂商在其中经营,因此,在业务拓展上,我们不需要大量销售团队去做推广,只需要和市场化的医疗服务商直接合作即可,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把技术和产品做好,对我们这样的技术导向型公司来说就是竞争优势。
希鸥网:您怎么理解“技术改变生活”?
邓侃博士:无论是寿命的增长还是生活的改善,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质量。之前患者去医院看病,又耗时间,又耗精力,对结果还不放心。技术普及之后,我们扩大了三甲医院医生的产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直接提升医生的诊疗效率和品质,实现医术普世。
但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工作,技术只能“重复”人类“重复”的工作。第二而个重复是指,不需要人类有很大创意的工作、机械化的工作都可以利用技术进行解决。比如常见病共129种,粗浅的诊断就是在做重复性工作,而事实上,如果能够节省优秀医生在此类工作上的时间,便可以产生更多的医疗价值。
希鸥网:大数医达目前的工作重点?
邓侃博士:给医院做病例搜索引擎,汇总所有医疗数据文件到数据仓库,实现病历结构化,形成医学知识图谱,做临床导航。大数医达的产品可以应用在基层医务室、三甲医院、卫健委等不用的场景。比如将卫健委下辖的居民病例放在一起,就可以用技术勾画出健康画像,形成居民健康档案。
希鸥网:请介绍一下大数医达的融资情况?
邓侃博士:上一轮融资是去年7月份,复星集团投资,但即使账上有钱还是需要再融资,一是从资本市场规律看,需要保持融资节奏,同时保持公司估值的上升状态,保护投资人利益;二是我们的融资对象主要是战略合作方,在跑马圈地、做大做强的路上,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引入更多战略合作伙伴,形成共赢。
希鸥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邓侃博士:技术导向性的团队有短板,略懂技术,不太擅长研究市场,我们花了很长时间通过整理很细微的点来了解医疗行业的需求,这个过程非常慢。后来通过和市场上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借船出海,把彼此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共赢。
希鸥网:您如何理解创业?
邓侃博士:“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制度创造的红利没有了,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提高也使得大量的基础性需求成为过去式。因此,创业需要稳扎稳打。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小众行为,在创业路上,创业者的性格比拥有的资源更重要。具备以下三个素质比较适合创业:
第一,兴奋点不能太多,爱好不能太多,否则分散精力,事实上很多创业者都是生活乏味的人;另外,体力和心理上要“耐磨”,创业路上跌宕起伏,挑战和困难很多,不仅要扛得住困难,还要长时间扛得住困难;最后,创业者自身要喜欢挑战。能够把逃脱困境,寻找解决方案,视为乐趣,痛并快乐着!如果不能接受风险,不愿承担压力,那就不适合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