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周一上午开开心心来上班的她姐,打开了“可以迟到但不会没有”的支付宝年度账单。
不止她姐自己,每个同事打开账单的反应也都出奇地一致:
“我咋花了这么些钱?”
“我哪儿来这么些钱?”
“我咋记得我没赚这么多钱?”
为此,语文指挥中心又创造了一个新词——
实不相瞒,看完账单的她姐也是这么觉得的,看着账单觉得自己好像挺有钱的,同时又震惊于一年支出了这么多钱,怎么还把生活过成这种辣鸡样子。
不过最近一直在整理账本的她姐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做了分析,感觉消费账单肯定没有这么高。
结果蚂蚁金服回应说这个年度账单并没有总消费的概念,而是总支出,且比去年增加了投资理财、金融保险、转账充值等等几个板块,所以总支出的金额会比预计的高出许多。
这样一来就说得过去了,毕竟她姐每个月都用支付宝给房东转账,这些钱平时是不列入我的“消费”范畴里的。
不得不说支付宝真的很心机,为了满足我们穷人脱贫的梦想,连统计方式都给改了,只为了让每个人晒出来的数字都足够惊人。
几万只是入门的门槛,几十万、几百万的支出账单比比皆是。。。。。。
月薪5k的发现自己其实也挺有钱,年薪百万的看着消费支出分分钟步入年入千万的阶级。
总之就是,每个晒出支付宝账单的人,在那一瞬间,都觉得自己很富!
然而花了这么多钱的你,过好了这一年吗?
为什么每个打开支付宝账单的人都有同样的疑问:“自己哪儿来的这么多钱?”
提出这样的疑问的人,大概率都是因为觉得支出和收入没有成正比,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整年,年尾口袋没有钱。
明明没有买什么东西,生活质量还没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账单里就已经花出去了大把的钱,余额所剩无几,信用卡债台高筑。
而这正中了年度账单的下怀,用一个夸张的数字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引导用户分享,每个人的配文基本上都是“天呐为什么花了这么多”,其实潜台词都是“看我多么有钱”。
在分享账单引发用户攀比心的同时,又让用户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收支情况,自我感觉消费能力很强,只不过是把赚到的钱花出去了而已。
既然有赚这么多钱的能力,就不用担心花出去的钱赚不回来,在这样的心理相互作用下,支出越多,花钱就越来越大手大脚。
而且虚高的账单比起来,你原本认为超出预算的心仪物品的价格简直是九牛一毛,于是消费起来就肆无忌惮了。
说白了就是支付宝在用自己的「年度账单文化」潜移默化地对用户进行消费主义洗脑。
更能证明支付宝的心机之处在于支付宝在发布「年度账单」的同时,却以“年货节活动期间账单更新变慢”为由把账单里原有的按年统计收入和支出的功能下线了(这个理由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所以为了了解自己使用支付宝真实的消费记录,她姐决定用一下支付宝自带的「账单一键导出」功能。
具体的操作流程——
电脑登陆支付宝网页版-首页-交易记录-查看所有交易记录-我的账单
这样就可以自己选择某段时间查询自己的交易,还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查询到自己某一笔交易的详情,然后就可以把自己想要统计的账单在网页下端-「下载查询结果」导出excel账单。
导出的账单各种明细都有,只需要简单地Excel操作就可以把支出和收入分别计算出来。
如果觉得导出Excel过于麻烦,可以试试支付宝app里的「支付宝账单」,里面像网页版一样展示所有支付宝的收支记录。
虽然支付宝会智能对每笔交易进行分类,但她姐还是发现有许多支出记录的分类并不准确,所以为了方便记录每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只能自己手动进行分类和打标签。
除了收支记录以外,还有一个「统计」功能,可以查看自己的月账单和消费曲线图,方便分析每个分类在每月支出中的占比,在最下面还有当月最高的top5消费,方便你看到哪一笔开销超支了。
总之她姐简单计算了以后,发现我的支付宝实际消费比年度账单少了将近一半!
年度账单的虚假数字只是噱头,账单的实质是把每笔收支详细记录下来,但如果只是记录,并不能帮我们解决自己的财务问题。
记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为制定理财计划打基础的。
所以拿到账单之后,她姐建议大家不要只关注数字,而是要对账单里的各项开销进行分析。
因为分析支出帐本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分析优化空间,比如:
你可以通过环比这个月和上个月的支出,对自己的常规开销进行短期调整和控制,例如买菜、交通费、外出就餐费用等等;
也可以对同一类开销进行对比分析,例如用这个月的外出就餐支出对比上一月的外出就餐支出,这样就可以清楚浮动的部分在哪里,以及可以优化的空间;
还可以通过用Excel制作饼图分析每项开销在总支出的占比,对照自己的消费情况,看看到底哪些部分可以节省。
(文章来源:她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