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中国经济改革大幕之下,创业板承担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历史使命,如莽撞少年,有成绩亦有困惑。而今,创业板775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549家,占比7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9家,占比58%。近十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维持在5%左右,研发投入持续高于A股平均水平,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十年前,曾经同台敲锣的28位天之骄子,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奔向了不一样的远方,有千亿市值的佼佼者,亦有因欺诈发行锒铛入狱者。而今,十年后再度起步,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改革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这是一个新的开端,我们亦期待新的故事。
10月30日,创业板迎来10周岁生日。
回顾10年历程,承载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历史使命,创业板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市值5.68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达775家的上市板块,集聚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启动。十年来,创业板在支持双创企业群体、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新的改革步伐已经展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
深交所表示,将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根本宗旨,深化市场改革,丰富产品供给,优化市场培育,健全完善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制度安排,增强板块包容性和覆盖面,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十年股权融资达7468亿
在审视创业板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上,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创业板诞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正逢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其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董登新表示,创业板在十年时间里,一方面拓展了民企的股权融资通道,为民企上市打通了第二个IPO通道。另一方面也让创新对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意识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28日,创业板市场共有775家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4%;总市值为5.68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0.2%,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板公司累计通过IPO募资达4050亿元,再融资金额(含重组配套融资)3418亿元,股权融资总额累计达7468亿元,直接融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
由于创业板不允许公司使用募集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主业、支付并购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切实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目前,创业板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创新特征明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企业之家”。
在产业结构上,创业板已具备鲜明的板块特色并形成示范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549家,占比70%,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创业板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9家,占比58%。近十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维持在5%左右,2018年更有91家公司的研发强度高于10%,研发投入持续高于A股平均水平,为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从盈利水平上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在稳步提升,十年来,板块公司平均收入由2.8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8.01亿元,平均净利润由0.45亿元增长至0.64亿元,销售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
其中,2009年至2016年,创业板公司平均收入、平均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15%,远高于同期其他板块发展速度。
2017年-2018年,板块整体承压,公司分化明显,问题公司显现,这与中小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有关。
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业绩明显改善,一、二季度盈利环比大幅回升,呈现止跌企稳态势。
“23%的复合收入增速和15%的净利润增速,比全球其他创业板相关板块有极大的优势。曾经有人认为中国创业板估值较其他高。但实际上估值高是有自己的因素,因为中国创业板的成长性、利润收入增速确实是比其他交易所当时平均水平要高5%-10%。”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金融工程与大类资产配置总监丁鲁明指出。
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
担当了资本市场改革创新试验田使命的创业板,在十年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平稳起步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积累了制度建设经验。
创业板自启动之初,就施行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场内市场领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首次制度安排。
2012年,创业板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了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市场化退市指标、快速退市、严控恢复上市标准等规定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鉴或采纳。
此外,创业板还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针对新经济企业的特征,创业板首推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其他板块推行行业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持续的制度优化,让创业板的队伍汇聚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19年10月25日,创业板已有5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23家公司市值超过300亿元。
2009年的创业板尚没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经过十年发展,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
2019年上半年,创业板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不过,尽管创业板在支持新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成效,并在诸多制度建设上实现全国首创,但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层出不穷,对创业板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尤其是在境外交易所竞相推出制度改革,科创板首推注册制扶持新经济企业的当下,创业板市场基础性制度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过去十年,创业板在服务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来看,创业板上市要求仍然比较严,其职能尚未充分发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将创业板建设成一个包容性更大、覆盖面更广的板块。”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
存量改革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顶层设计上关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等表述频繁出现,创业板存量改革呼之欲出。
“我们盼望最大的是注册制度,以及并购重组的措施能够更市场化一些,前几天证监会发了并购重组的文,大家都很受鼓舞。我们的PE投资支持很多中小创新型企业,如果能通过注册制和并购重组实现比较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那将有助于创新创业企业更有动力地发展。”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指出。
董登新也表示,“创业板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创业板定位问题。二是包容性问题,要增加上市标准的包容性。三是监管问题,注册制下监管重心是信息披露监管。”
在市场定位上,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适当放开对行业的要求,“创业板要定位为筛选优秀的公司,而不是筛选优秀的行业”。
长江证券投行部总监殷世江认为:“创业板吸收的是各个行业里面排名优秀的企业。在任何领域里面能做到前三或者前五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我觉得竞争优势不止体现在科技创新,渠道、品牌建设、人员管理、内控管理、生产流程的管理,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是A股市场中最具成长性的板块,其市场定位要稳。目前是孵化重大科技创新类企业最重要的时机,要坚持服务新兴技术产业。
中信建投丁鲁明就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国,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转型非常清晰,2018年之前是供给侧改革,2018年底之后就是新兴技术,包括深圳改革开放示范区,本质上支持新兴技术产业。”
“这些企业如果进行间接融资,可能抵押物不足,所以很难进行下去。而直接融资的成本对于创业者来说较低,一个足够活跃的交易市场,能够让他们的(融资)成本降得比较低,(可以)充分试错。”丁鲁明指出。
而对于信息披露应该如何监管上,也有专家学者建议,应在保障真实性和全面性的同时,增加可读性和有效性。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习超认为:“在1990年代中期,美国SEC就有很多这样的讨论,如果过于强调对信息披露的真实、全面、准确的监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所谓的信息过窄,这不仅说的是公司的披露义务带来的成本更高,对于投资人来说也要求过高,他并不能有效的使用信息。”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