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精选层方案呼之欲出之际,创业板改革也箭在弦上。
11月4日,监管层再次表态,要坚守科创板定位,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同时“抓紧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等重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
与此同时,企业拥抱创业板的步伐也越发热切,11月4日,又一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证监会官网预披露。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晚,创业板排队企业为167家。
除此之外,各地新增备案辅导的企业也非常活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备案辅导期企业达191家,而下半年的4个月中,新增辅导企业数量则亦高达166家。
“不要把IPO看成市场股指下降的原因,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企业上市带来了很多新的增量,某一个地方上市了一家企业,对地方的方方面面促进作用都很大,远远大于政策上的减税降费,因为企业活力起来了。企业家创造的东西被认识,他的心智被激发起来。”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机构人士指出。
创业板“预备队”持续扩容
尽管对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否会有“行业限制”或“新老划断”等问题尚没有明确答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申报创业板的热情。
具体来看,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中,处于正常排队状态的企业合计167家,其中有6家处于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状态,占比为3.5%;已反馈的企业94家,占比为56.2%;已受理企业10家,占比5.9%;已预披露更新企业57家,占比为34.1%。
这些企业来自于29个省市,江苏省企业最多,高达31家,北京市居于第二,合计有20家企业正在排队,浙江省、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分别有17家企业拟登陆创业板。
与科创板相比,申报创业板的企业类型更为丰富,合计来自47个证监会行业,其中不乏住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娱乐、新闻出版行业等。
不过,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仍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22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排名第二,企业数量为16家,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以11家企业的数量并列第三。
另外,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也分别有6家。
“创业板应该配合深圳创新城市有些安排,不限于科创板的六大行业,更有包容性,这也可以形成适当错位竞争的因素,创业板必须和科创板、新三板、主板等有差异,差异化更有利于改革和可持续性。”北京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指出。
与创业板排队日益踊跃相对应的是,今年以来的IPO审核节奏也颇为稳定。
今年以来,截至11月5日,发审委审核企业数量为214家次,其中过会企业数量188家,占比高达87.8%。57家次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上会接受审核,43家企业过会,占比为75.44%。此外,近两周,还将有14家企业上会接受审核,其中两家为创业板申报企业。
今年以来,截至11月5日,已经有38家企业成功登陆上市,大多数在前三季度净利润水平大增,实现业绩与股价的双重增长。
其中“大牛股”卓胜微截至目前股价累计涨幅高达712.10%,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136.07%。
期待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随着中央高层密集强调推进创业板改革,市场对于创业板的改革颇为期待,业内人士也纷纷对创业板改革路径进行猜想,其中,针对“注册制”提出的“新老划断”和“行业包容性”是市场最热门的话题。
“这次创业板改革的核心是注册制,如果要在创业板做注册制,不同于科创板是一个新设的新设市场,创业板已经运行十年,在这一基础上改革比较复杂,牵扯得比较广,所以可以做一个分层。”另一家大型券商人士指出。
不过,不同于科创板的行业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创业板在行业上更具包容性。
“创业板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在行业的准入上面,可以有更大的包容度。并不只有科创属性强的企业才是成长性好的企业。有的传统企业成长性也很好,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如果能够成长性好,也可以上市的。”前述券商人士表示。
除了注册制之外,市场人士对于创业板改革中并购重组制度、股份锁定期等方面,也存在诸多期待。
上述券商人士就直言,“对于上市前股东的锁定期没必要那么长。很多PE已经跟了公司好几年了,(监管层的)管控对象应该是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如果减持到一定比例,导致控制权变更了,或者没有实际控制人了,这种情况下是需要限制的。但一般的PE机构,限制可以不用那么长。”
而在针对创业板服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上,北京一家大型券商人士则指出,(创业板)再融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需要把融资条件放宽。
具体来看,不少市场参与人士指出,具体放松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的措施包括将重组审核下放至交易所、放开对交易底价的限制,一次审批多次进行股票发行、融资,分阶段完成支付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未来创业板改革制定一个新的标准(适应新的企业),那么原来上市的存量企业可以利用已经推出的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手段,让原来市场的存量公司,逐步达到新的标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