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劈波斩浪的黄河主人,渡人渡己的良心艄公,优秀

来源:东方头条编辑:中经财讯网2019-11-04 15:42:35分享
摘要:编者按:他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有自己的光与热。 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凡的坚持。他或许没有彪炳

编者按:

他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但他有自己的光与热。 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凡的坚持。

他或许没有彪炳的成绩,但他的闪光点也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许是坚持不懈的汗水,或许是与人为善的古道热肠,又或只是单纯的正能量。

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优秀的普通人”!

爱国情,奋斗者。东方网·纵相新闻每周一推出《优秀的普通人》专栏。记录那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让我们遇见一个最好的他。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宋祖礼 汪鹏翀

黄河上的艄公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如果在河里发现了死人,再大的事都得先搁置,必须把人拉到岸边,放到便于家属认领的地方,再去做别的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弯曲绵延的黄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在喜怒无常的“母亲河”上,更成长起一批世代为村民摆渡的艄公。他们依河而居、靠河而生,被称赞是“河的主人”,但也曾因河而贫、因河而苦,而在未来,他更将因河而足、因河而富。

他们早年的贫苦今后不会重演,但他们身上的故事,值得一代代人去品读。

▲黄河艄公的“工作照” 于直环供图,王隰斌摄

1

今年58岁的于直环,被于家咀村的艄公们称作是山西永和县的“第一艄公”。于家咀村因于家咀渡口而闻名,在上游奔腾咆哮的黄河,在经过九曲十八弯后,在流经于家咀时趋于平稳,从而造就了于家咀这个知名的古渡口。

于直环从幼年起,就看着父辈乃至祖辈们,摆渡、拉纤。而在长大后,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艄公。在家里回忆起以前摆渡的日子,于直环浓重的山西口音中,满满皆是苦涩。

“那个时候苦,二月份,说下水就下水,撸起裤管就下去,背人。”

▲黄河艄公的“工作照” 于直环供图

由于道路闭塞,于家咀人想要前往附近的乡镇,需要穿越难走的山路。相比较而言,渡河到对岸陕西延川县的清水关则要容易得多。因而,在永和的县乡公路修好前,渡河“跨省”购买生活用品,基本是于家咀人的生活常态。这也是秦晋两地关系交好,常常相互通婚这一成语佳话的见证。

由于硬件设施简陋,当年并没有完备的码头可供艄公们停靠,乘客们到岸边想下船,经常要趟着水。

“妇女孩子,下船不方便,我们就要下去把他们背上岸,不管天冷天热,说下就下。”

于直环说,二月的永和,寒气尚存,一般人都不愿意脱鞋,而艄公们早已习惯了卷裤管下水。这样的早年经历也给于直环的关节留下了病根,他说自己现在什么病都没有,“就是关节不大好”。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后来拉纤都少了,以前还要下水拉船嘞!”

身如弯弓,纤绳如弦,光膀赤脚,相互呼号前行,曾为红军拉过纤的黄河“老把势”们,养育了于直环这一辈的艄公。但对于于直环来说,当年在岸上喊号子挣扎前行的场景,如今已一去不复返了。

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养育的村落里,都知道,“跟山水”有饭吃。

黄河在黄土高原刀劈斧凿的山崖间一路流淌,春有桃花汛、夏有伏汛、秋有秋汛、冬天还有凌汛。这山间流淌的黄河,被永和人称之为“山水”。每当汛期导致上游村落遭灾,下游的人们便能见到汹涌的“山水”中漂浮着丰富物什。

▲在山间流淌的黄河 图/东方网·纵相新闻

“跟山水什么都能见到,一发水,哪里遭了灾,就冲下来了,什么都有,大家都去捞。村里路不通,没烧的,都去捞水里冲下来的石炭、木柴。”

顺着洪水被冲下来的东西,从猪狗牛羊到家具木材,乃至完整的木船,放任其冲走,结局便是泡坏浪费。不怕吃苦的于家咀人,奋勇争先,水里泥里,将有用的东西拖到岸上。若上游的物主寻到村里,就还回去,没人来认领,就自己用。既清理了河道,也可以补助生活。

▲黄河上的艄公们 于直环供图

当然,水患来临,摧枯拉朽,就难免悲剧的发生。顺流而下的山水中,除了家畜,也有遇难的人。

“经常能看到尸体被冲下来,都要运上来,放到岸边,等家属来认领。”

对于碰到尸体,作为多年的“老把势”,于直环并不觉得忌讳。黄河两岸的艄公们,敬天敬地祭河神,心存善念,渡人渡己。于直环说,艄公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如果在河里发现了死人,再大的事都得先搁置,必须把人拉到岸边,放到便于事后遇难者家属认领的地方,再去做别的事。

不仅如此,每当有船只在黄河中遇到困难,黄河两边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前往救援,船只靠在哪个村,就由哪个村管吃管住。黄河养大的人们,心中天生一股惜生敬死的宽阔。

3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堤坝防洪功能的提升,汛期的黄河,为害日小,而下游的“山水”中,自然也就不见了昨日的“物资”。

重要的是,像于家咀一样的村落里,如今再也无须为“跟山水”而奔忙。

老艄公们“鸟枪换炮”,当年的羊皮筏子,换了一茬又一茬,先是烧油的机动船,后来又是快艇。如今在于家咀,想找一个会做羊皮筏子的老把势,都不容易了。

▲于直环接受纵相新闻记者采访 图/东方网·纵相新闻

于直环是少有的还知道如何选羊、剥皮、做筏子的艄公之一,但如今坐羊皮筏子的,已不再是奔走两地购买油盐酱醋的村民,而是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观光旅游,体验黄河之美的游客。

▲黄河艄公们如今为游客摆渡 于直环供图

“现在宣传力度大,好多电视台来采访,游客越来越多,村里都换了汽艇,都是给游客开。”和于直环一样的艄公们,一起换了汽艇,为家乡的旅游事业添砖加瓦。按照于直环的说法,他们的手里,有木船、有羊皮筏子,也有汽艇,根据游客需求,哪样都能满足。

“一年挣个两三万没有问题,赶得上在外面打工。”

黄河流经永和留下了绝美的七道“S”湾,大地分割、切划阴阳,这七道湾,被统称为“乾坤湾”。随着乡镇公路的修整,永和开辟出了乾坤湾旅游专线,这方便了游客们在滋养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边纵目骋怀,也为困于山路的村落创造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良机。

▲乾坤湾中最有名的“神仙湾” 图/东方网·纵相新闻

于直环如今不仅为游客掌舵,还经营着配套的“农家乐”,家里的窑洞由一洞变三洞,再到如今的五洞,儿女们有的继承了父志,在码头上工作,有的开起了货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驰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艄公被黄河磨砺出一道道褶皱的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相关阅读

新闻总排行

图片新闻

本月排行

@copyright 2016 - 2019 http://www.fhcjwa.com/ 丰和财经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