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提供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企业将最为符合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
本文发于东方财富网;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前瞻认为,我国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护理用品前景均较大;另外,近年来养老服务业PPP模式获政策支持,养老类项目数量、金额井喷。
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养老服务可分为三大类,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2010-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但根据历年数据前瞻推测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机构数量保持在17万家左右。
未来中国养老产业10万亿市场规模
结合养老产业需求以及我国老年人口潜在消费力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潜在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仅仅达1.4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5.6万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6.6万亿元左右。
随着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产业已进入投资窗口期,伴随养老意识普及,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但经过前阶段高速发展,未来养老产业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速趋于平稳。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5万亿元,到2024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亿元。
我国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困境分析
1、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
首先当前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且多为"40后、50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其大多未经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其次是行业人才吸引力太小。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工资待遇差、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等原因,养老护理员对于社会劳动力而言缺乏有效吸引力,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尤其是护理人才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
2、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供需严重失衡
目前养老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而且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张床位有时甚至要等一年之久,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家庭宁愿久等也不愿去有空缺床位的民办养老机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正常发展。其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在收费和公众信任度上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现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服务和医疗水平存在的差距、收费差距和硬件设施差距,这其中对比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来看,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在"管理水平"、"收费差距"和"社会观念"原因反馈上要比其他性质养老机构高。
3、老年护理用品行业秩序混乱
目前国内的老年用品市场尚未成熟,法律也不十分健全,行业监管缺失。一方面,不少老年用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出现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常常使他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国内产品科技含量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国内老年用品整体科技含量较低,性能单一,缺乏创新,高端产品被国外垄断,但其价格高昂又使老人难以负担,并且国内老年用品市场信息交流不畅,厂家与用户的需求对接不上,使得产品华而不实。
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利好政策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
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相关制度设计,如普遍建立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服务评估制度等。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2018年6月,为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四大主要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服务供给及服务能力。
2019年10月民政部发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将五级/初级工申报条件由"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调整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年(含)以上";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
2、老龄化进程驱动产业快速扩容
由于我国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呈现加快趋势。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而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长至2.41亿人,占比上升至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
养老产业的潜在需求取决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龄化加速养老产业的需求释放。随着未来5-10年建国后第二次"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养儿防老"的家庭模式愈发难以维系,养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3、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
随着国家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此外,老年人的消费观正发生转变,现在的开放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为了下一代,自己无所谓"的传统观念,开始朝着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思维转变。老年用品市场将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老年用品中老年保健品和老年护理产品是整个老年用品市场中比重最大的。新增老年人口可支配财富更多,从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需求来看,高端医疗和养老护理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消费需求。
4、居家养老服务成长空间大
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提供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企业将最为符合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我们认为"互联网+"的养老公司面对的居家养老服务"蓝海"市场未来弹性会更大。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医疗、健康、家政等服务,未来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很大,布局医疗器械、康复器械、远程医疗以及护理培训等领域的公司未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5、机构养老护理存在刚需
失能、痴呆等无自理能力,以及需康复治疗和日常护理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的刚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失能老人比重也将持续增加。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4063万人,完全失能1000多万人,他们最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护理等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接纳,而养老机构具备医疗服务功能的只有20%,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巨大老年服务需求。参考日本企业经营的经验,这类养老机构设施规模不大,普遍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尽可能地降低经营风险与控制成本,提高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